据中国平安2025年中报显示,平安个人客户数近2.47亿,较2024年6月末同比增长4.6%,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用户占比为26.6%。
平安作为客户触达与体验的核心枢纽,近一年来日均服务量已达到200万人次。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户体量,如何在客户体验、服务效率、安全风控之间做好平衡?AI技术的深度融入,如同为注入了智能“数字骨架”,重塑了远程客服的神经网络与服务模式。

在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人工智能已成为企业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。平安背靠平安集团AI核心技术,依托自研大模型、海量数据资源,以智能服务、智能辅助实现远程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。
自2016年起,平安持续推进数字化改革。随着市场发展、AI技术的蓬勃应用,历经三个阶段演进,目前已进入数字化4.0“价值驱动”时代,以一套数智化、生态化、人性化的服务体系,为客户提供省心、省时、又省钱的远程金融服务。
800+个金融业务场景、1500+个机器人,AI驱动全场景服务升级
在平安,1500余个AI智能客服机器人每日为客户提供覆盖800余个业务场景的金融服务,可同时响应2000余名客户需求,月均服务客户量达千万级,问题解决率达92%。AI技术已深度渗透至客户交互、需求理解、决策支持、流程执行等各环节,构建起智能化服务的核心支撑体系。
从“被动回答”到“洞察需求”。平安借助语音识别(ASR)以及自然语言处理(NLP)技术,系统可实时解析客户语音,结合客户精准画像和历史行为,主动预测客户意图。例如,当客户曾登记车险报案后再次来电,AI智能客服从“您可以直接说出您的需求”变为“您是否需要查询报案进度”等,将服务节点提前,节省客户时间,推动重点场景通话时长压降约30%。
从“只能接听”到“视听协同”。根据回访调研,客户“边听边看”可视化服务的接受度是传统纯语音模式的3.6倍。平安运用动态语音流程可视化、跨渠道低延时通信、多模态交互等多项技术,在金融服务领域率先实现可视化交互模式。客户点击短信链接即可进入平安微官方互动页面,不仅可查看语音转文本内容,还可以直接点选服务项目。例如,客户查询多张保单时,无需逐一手动输入保单号,系统直观展示所有保单信息,一键即可浏览。输入键盘配备删除键,避免因输错一位号码而需返回重输,真正实现让一通电话“可听、可说、可看、可操作”。目前该模式广泛应用于产险、寿险、银行、信用卡等高频业务场景。
从“人工核验”到“秒级识别”。为防范欺诈风险,防止客户个人敏感信息被他人窥探和滥用,很多业务办理时都需要进行身份核实,以确保客户权益不受侵害。平安基于AI驱动的多模态活体检测技术,结合3D人脸识别算法,在产险业务中实现毫秒级的客户身份验证,准确率达99.9%。客户通过短信链接进入人脸识别流程,无需反复查找银行卡号、保单号等核验信息,在优化体验、提升效率的同时,为客户资金安全构筑智能防线。
从“应答问询”到“感知情绪”。AI智能客服可处理99%的标准化业务,但AI终究不是万能的,例如高情绪化、非常规性问题,还需要人工的无缝衔接。在急难救援、车险报案等紧急场景中,AI智能客服快速确认关键信息后直转人工,提供“一案一策”专业服务,实现“效率与温度”的双重平衡。
AI导师+“秒”出答案的知识库,辅助员工提升服务质效
平安构建了深度集成AI能力的员工作业平台,覆盖服务前、服务中、服务后的全流程闭环管理,实现人机协同作业,有效缩短员工育成周期,提升作业效率和专业度。
“学-考-检”定制化AI导师,加速员工育成。基于AIGC技术与海量语料库,智能陪练系统为员工提供定制化训练规划,并结合测评成绩与服务数据持续追踪培训效果,如此循环往复,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、服务态度优、应变能力强的远程客服队伍。
AI导师从服务规范、态度、业务知识等维度自动诊断员工作业,通过大模型和聚类算法识别关键环节,生成“千人千测”的学习、考试、场景演练评测方案。系统还能将话术与场景要素匹配,生成业务剧本,模拟真实对话环境,检验员工业务掌握情况与应对能力。
“动态检索、秒出答案”AI知识库,辅助员工提效。为让客户体验到“一站式”的综合金融服务,平安致力于培养多技能员工,以满足客户“一通电话,尽享平安各类金融服务”的“三省”服务需求。
今年平安全新升级知识库,强化多元搜索能力,通过实时音转字、意图识别与问句生成大模型,实现知识内容在通话过程中自动推送。员工无需主动检索,即可看到客户问询对应的业务知识,检索环节效率提升80%。
远程服务的AI能力迭代,正驱动着业务模式、服务理念和客户关系的全方位重塑。未来,平安将把握AI数字化发展脉搏,在平安集团“AI in all”的战略引领下,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投入,以AI为“筋骨”积极构建以合规风控为基石,以效率体验为驱动、有温度的智能金融服务体系,让AI技术惠及更多客户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